
语言为桥,民心相通
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,学习语言也为了解一个国家、一种文化打开了一扇窗。从1958年艾因夏姆斯大学的中文专业,到今天在埃及已建成的2所孔子学院、3所独立孔子课堂、2所孔子学院下挂孔子课堂,共计有16所埃及院校开设了中文专业或汉语课程,在校注册学习汉语专业学生人数已超2000人,在孔子学院及汉语教学点学习中文的埃及学生高达5万人次。埃及汉语教学硕果累累,不仅学习人数逐年递增,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。开罗大学孔子学院推荐的诗雨同学参加了2019年第十八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比赛总决赛,荣获当年全球总冠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目前诗雨同学已获专项奖学金赴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。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埃及朋友开始学习汉语,了解中国文化。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是亲身前往中国,用自己的行动感知华夏文明。同样,在中国已有50多所大学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,不少学子带着梦想来到尼罗河畔求知,用一颗进取的心感受埃及灿烂辉煌的文明。中埃两国学子相互学习,共同进步,搭建起两国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,为中埃友谊事业添砖加瓦。
掌握技能,拥有未来
2018年9月,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“八大行动”,其中包括在非洲设立10个“鲁班工坊”,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。2019年4月25日,第二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,习近平主席会见埃及塞西总统时提出,中方将在埃及设立“鲁班工坊”,向埃及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。在中埃双方的共同努力下,2019年12月底,位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和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的两所“鲁班工坊”如期完工,双方主管部门将择机举办隆重的揭牌仪式,同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深做实两国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,将重点推进深圳市与卢克索省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务实合作。我们坚信,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埃及青年通过“鲁班工坊”这一平台掌握就业技能,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。
合作交流,互利共赢
自1956年起,中埃双方签署了若干个文化教育交流协议。近些年来,中埃两国知名学府积极响应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相关合作在丝绸之路沿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。中埃两国院校间积极探寻合作领域,把握合作契机,在能源、医学、法律、经济、考古等领域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,建立了广泛与务实的校际交流联系,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。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,但中埃两国高校间的交流并没有因此而停止。中埃两国学者积极分享防控救治经验、医疗研究成果,携手为人类抗击病毒作出贡献。
根据2012年中埃两国政府签署的交流协议,每年有20多名中国学生通过双方互派奖学金项目赴埃留学,在埃及的知名学府汲取知识的养分。自2016年起,中国政府又向埃方提供了5年5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,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赴华学习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赴华攻读博士学位,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理、工、农、医等领域。2019年底统计数字显示,来自埃及的2800多名学子和来自中国的1200名学子正怀揣着理想在两大文明古国孜孜以求,享受着两国友好带来的福祉。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成之后回到自己的祖国,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到国家的建设、民族的复兴之中。同时,用自己的亲身感受,向周围的朋友讲述两大古老文明的魅力。
数字创新,推动改革
技术引领未来,科技推动改革。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,传统教育在技术、装备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。埃及作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从2018年开始推行5年教育改革计划,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,力争为埃及青少年们提供优质教育资源。来自中国福州的网龙公司作为推动数字教育的先行者,在智慧教室、远程学习平台等方面与埃方保持密切合作,竭力为埃及朋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。目前102间智慧教室已运抵埃及港口,双方正密切沟通,一旦新冠肺炎疫情有所缓解,这些教室设备即可启动安装、调试工作。该公司计划3年内在埃及搭建26.5万间智慧教室,在不久的未来,埃及青少年们就可以感受到科技的力量,从而更加愉悦地享受学习的快乐。
中埃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,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友谊,两国的教育交流也有着坚实的基础。回首过去,展望未来,我们有信心同埃及朋友一道,把中埃关系打造成构建中阿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先试样板,中埃两国教育交流也必将取得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(作者系驻埃及使馆教育参赞,本文系其于2020年7月13日在埃及《今日消息报》发表的署名文章的中文译文。 供稿/驻埃及使馆)